再生时代从国家安全部获悉,打印机作为日常的办公设备,从实际使用至报废过程中,均可能面临多方面的威胁,导致潜在的泄密,用户需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。

0708 打印机风险.png

近期研究表明,打印机可能存在以下三个方面泄密隐患:

一是恶意软件的精准攻击。一些下载平台可能通过篡改打印驱动程序植入远程控制木马,借助下载链接传播至用户设备,进而实现远程操控并窃取数据。这种攻击方式通常通过污染企业开发环境,将恶意代码嵌入官方发布的软件中,用户一旦下载即被感染,从而形成由点及面的攻击模式。

二是电磁信号泄露。激光打印机内部产生的高压静电场,以及喷墨打印机中的压电陶瓷元件,在工作时会产生可被探测的电磁信号。这些信号能够穿透墙体和玻璃等常规建筑材料,并通过特定算法,清晰还原出原始的打印内容,这种方法具有极高的隐蔽性。此类信息泄露方式容易被境外情报机构利用,造成打印内容外泄。

三是废弃打印机内容被二次恢复的风险。当前多数打印机内置存储模块会自动保存打印任务、扫描图像等数据。若该设备曾用于处理涉密材料,即使删除了记录并恢复出厂设置,其存储芯片中的底层数据仍可通过专业手段恢复,存在严重的泄密隐患。已有案例揭露,部分境外情报机构专门收购二手打印机,从中提取残留信息,逐步形成了硬件窃密的产业链。

针对上述风险,相关部门建议:应从官方网站及时更新打印机驱动程序,避免点击第三方平台来历不明的链接;安装前应使用杀毒软件进行哈希值验证;处理涉密文档的打印机断开互联网,同时关闭远程控制、共享功能及USB、蓝牙等非必要接口。

此外,建议选用存储芯片可拆卸的打印设备,在淘汰时利用官方工具对数据进行深度擦除;安排专人负责拆除存储部件,并进行物理消磁处理;最终委托具备涉密资质的专业机构对涉密设备进行销毁。

相关推荐

评论交流

行业资讯订阅